摘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顺应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趋势,本文给出了建造产品及其高质量的定义;指出了实施高质量建造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提出了全球和我国建造及其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发展的历史过程,特别提出了以构建完善建造质量保证体系为前提的“中国建造4.0”的概念,分析指出了构建完善建造质量保证体系的巨大难度;最后提出了实现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建议。
一、高质量建造的定义
(一)基本安全和物理性能高质量
建造产品施工过程安全,防震防火防风防爆性能好,结构无开裂断裂,房屋建筑空间无异味、无噪声、采光好、通风好,围护结构气密性、隔声性能、防水防潮性能、保温隔热性能好。
(二)用户体验性性能高质量
除可测量的物理性能外,要求建造产品空间利用效率高,空间功能划分清晰合理,房屋建筑空间有利于保护隐私,室内环境舒适,设施使用便利,结构及设施制造精致,满足审美需求。
(三)可持续发展性能高质量
建造产品全过程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对外部污染小,房屋建筑空间有利于居民健康。
各类建造产品的实现过程,又可分为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设备材料选择、运行管理和使用、拆除恢复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通过专业人员的智力和技能,高质量地完成该环节的任务,并为后续阶段的高质量实现做好准备,每个环节都会为建造产品的高质量做出本阶段的贡献。其中,建造产品的规划设计是在教育(设计师)、研究(规范和工具)的基础上,通过对建造产品的技术经济优化,为各建造产品分别制定最适宜的形态和选择最适宜的设备材料,因此,是建造产品高质量的决定性环节;设备材料的研发生产部分超出建造范畴(通用设备材料),部分属于建造范畴,为高质量建造提供物质基础;建造产品的运行管理和使用,是检验质量的最重要阶段,也是其前述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高质量建造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一)高质量建造是建设事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当前,建设领域发展面临双重问题:一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负荷。二是低质量的供给。低质量、高能耗、高污染、效率低下,劳动密集为标志的传统建造模式和产品已无法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必须转变现有的发展模式,探索一条体制机制科学系统、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建造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实现由目前的资源型、粗放式、低质量建造模式向生态型、精细化、高质量模式转变,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建造产品及人居环境品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美好人居环境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高质量建造也是提升我国在全球分工中地位的必然
在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中,建筑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优势产业。然而,从建筑材料和设备,到建筑设计和工程管理,我国的质量保证体系还不容乐观,与优势产业的定位不相适应。目前,即便是我国重要的区域规划和标志性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重要项目建设需要的设备材料,技术含量和造价最高的部分,很多还是国外公司承担。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归结为我国建造质量水平的不足。要想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提高建造的质量,包括规划设计、设备材料、施工和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水平。
实现高水平的规划设计、高质量的设备材料制造和精细化施工与运行管理,虽然与技术因素有关,但驱动各方面资源朝着高质量建造推进的因素还是体制机制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新技术新模式应用等基本途径,实现高质量建造。
首先,研究我国建造过程管理的体制机制,从建设项目管理到质量控制过程,各个环节的资源配置、投入和管理实施机制等,都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完善成为科学系统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精细可行的实施规则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建造过程的体制机制有两方面特别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一方面,相对于设备材料供应等硬件环节的投入,我国对设计和施工管理等软件环节投入不足。比如,设计成果质量的控制、设计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任务对项目的造价和质量的重要影响,需要深入研究,以确定科学的设计费比例、明确设计师承担的责任乃至设计师应该受到的教育和训练;又比如,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竣工验收检验方法、交付后的质量验证和回溯机制,是质装配式研发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更加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控制机制,明确各个环节人员的资质要求和责权利。另一方面,对建造过程的成本和工期与建造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需要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验证,提出“好”“快”“省”之间最科学的关系式。
其次,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日新月异,并高效应用于建造质量保证,我们必须跟上全球的潮流。比如,建筑工业化是全球建筑发展的大趋势,完善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有利于建造产品的

把张国强的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分享给BIM界的朋友,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