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澳門與內地之間的運輸通道、特別是香港與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東岸地區的陸路運輸通道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有力地保障和推進了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互動發展,但是香港與珠江西岸的交通聯係卻一直比較薄弱。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特區政府為振興香港經濟,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認為有必要盡快建設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的跨海陸路通道,以充分發揮香港、澳門的優勢,並於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橋的建議。

       2003年7月,內地與香港有關方麵共同委托研究機構完成了《香港與珠江西岸交通聯係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修建港珠澳大橋連通三地具有重大的政治及經濟意義,需要盡早安排建設。

10月24日9时,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了! 各媒体平台见证了通车首日全过程,数十万网友通过直播直击了一桥飞架粤港澳的“新七大奇迹”。网友纷纷从祖国各地发来贺电称“祖国强大了,为祖国骄傲。”然而,为实现通车,作为港珠澳大桥的重要配套——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口岸工程,是大桥通车的必备设施,亦是港珠澳大桥建设宏伟壮举的有机组成部分。

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的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關鍵性工程,將形成連接珠江東西兩岸新的公路運輸通道。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依托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帶動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珠江三角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珠江兩岸發展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珠江西岸經濟發展明顯滯後於東岸,與香港交通聯係不便是影響珠江西岸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受珠江阻隔,珠江西岸與香港之間的陸路需繞行虎門大橋,水路交通受天氣影響較大且運行時間較長,現有交通基礎設施難以滿足珠江兩岸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運輸的需要。

有名:口岸工程,大桥必备

建成后的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工程连接是港珠澳三地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纽带。港珠澳大桥最东端的人工岛建筑群是三地汇通的交通枢纽。其中,由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原创的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工程,以及采用了香港EA执行建筑师的项目管理制度和国内现行的项目管理两套体系下的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工程是国务院重点工程港珠澳大桥的重要配套项目。

作为项目的设计总承包,华建集团华东总院为整个人工岛口岸工程制定了“一岛双口岸,一地三通关”规划设计方案。这是中国唯一一个粤港澳三地通关口岸,满足远期2035年珠海与香港每天通关旅客15万人次、通关客车约1.8万辆及通关货车约1.7万辆的出入境需求;珠海与澳门每天通关旅客10万人次、通关客车约3千辆的出入境需求。

它的建成,使得港珠澳三地的陆地通行,从4个小时缩短到了30分钟之内,将极大地促进三地间的贸易、文化、旅游往来。它还配备了旅游集散中心等多种功能分区,整合了通关巴士、公交车、出租车、旅游巴士、长途巴士等多种交通方式,入境旅客可根据自身乘车需求在不同车道实现快速换乘。

有型:一地三通,如意牵手

针对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口岸的国门形象,业主即要求有创新性,又要求大方得体。华建集团华东总院采取了“三点一线”的规划格局,体现人工岛口岸“一地三通,如意牵手”的美好寓意。人工岛核心建筑群打造为一个简洁优雅的整体,并赋以圆润的体量,回避尖角和方向感,体现华人世界的处世哲学。为了实现圆润柔和的曲面造型,符合实际工程排水,结构,采光效果,项目中标后,建筑师对如意造型进行了16次重大调整。为达到各项特点均好,进行了数百次的打磨和雕琢工作。

有序:立体布局,枢纽集散

由于人工岛用地有限,要满足复杂的功能需求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总体布局采取“一核、一线、双分置、大循环”和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手法。同时,区别于传统口岸“摊大饼”式的总体布局模式,珠海口岸与澳门口岸都采取了“出境入境立体层叠,交通中心立体换乘,口岸道路立体集散”的“以立体换空间”策略。土地资源被充分挖掘,旅客步行距离被有效控制,出入境人流也得到有效组织。由于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人工岛得以留出宝贵的用地用于综合开发,为后期开发口岸商贸特色产业打下基础。

在交通设计上,按照“(BIM设计)立体疏导、逐级分流、单向循环”的原则设计交通线路。其中,旅检区在设计上采用立体叠层、高效集约、人车分离、出入分层、导入商业、动线融合的方式,让出入境的旅客可以到达口岸的任意一个区域。

此外,在设计口岸交通时,坚持大容量公交优先的原则,设置了大型客车、公交车停车场,同时在交通中心与旅检楼之间的负一楼之下,预留了地铁接驳线路;在交通连廊的北侧地面,也预留了有轨电车的通道和设备。

有财:商业布局,开发层级

华建集团(BIM建筑)华东总院对口岸开发层级、布局与业态进行系统的规划,设置有四个层级的商业,并与口岸的通关流程紧密结合,成为真正意义的枢纽性综合口岸。

第一层级为旅检流程上的免税中心。在珠港旅检楼出入境的境外侧,结合通关流程及大桥观赏区设置服务旅客的出、入境免税中心。

第二层级为与交通中心结合的活力商业,在珠海侧交通换乘中心,设置旅游集散中心及餐饮购物中心,在通往规划中轨交站点及综合开发区流程上设置精品购物中心,服务高端旅客。

第三层级为与核心区衔接的配套服务区,在口岸核心区西侧设置与核心区步行衔接的配套服务区,包括酒店以及办公会务中心。

第四层级为依托口岸的综合开发区,在珠海口岸北侧,通过交通连廊衔接,设置以高端办公、会展、酒店等业态为主的综合开发区。

有温度:体验至上,绿色通关

设计师通过高效便捷的流程设计,简洁明确的导向设计,舒适宜人的空间提升旅客体验。积极创新通过模式,“货车及客车的一站式联检通关模式”“珠海、澳门的旅客背靠背一次查验通关模式”等——这些创新查验模式在人工岛口岸设计上的运用,使其成为国内最先进的通关口岸。同时,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化口岸综合管理及应急平台的建立使人工岛使她成为国内最智慧的通关口岸。

人工岛珠海口岸由此获得绿色三星设计标识,设计充分利用珠海的气候条件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建筑遮阳、绿化微环境等手段,将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与建筑环境浑然天成。

项目

建筑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地址:香港

主持建筑师:郭建祥(项目设计总负责人,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资深会员,华建集团专业总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夏崴、向上

建筑面积:1140000.0 平方米

 口岸采用“三地三檢”模式分別由各方建設、各自獨立管轄,香港口岸區設置在香港境內;內地(珠海)口岸和澳門口岸在澳門明珠點附近內地水域填海同島設置。內地(珠海)口岸和澳門口岸人工島填海總麵積約208.87公頃,分為四個主要區域,包括: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管理區、珠海連接線銜接區、珠海口岸管理區以及澳門口岸管理區。

       珠海連接線起自珠海口岸人工島,經灣仔、珠海保稅區北,止於珠海洪灣,接擬建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珠海南屏至洪灣段,全長約13.4公裏,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為80公裏/小時,路基寬度32米,橋梁總寬31.5米,隧道寬度2×14米。全線橋涵設計汽車荷載等級采用公路-Ⅰ級,其他技術指標應符合原交通部頒發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中的規定。

三方共建的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估算投資約480億元。項目資本金為人民幣204.18億元。資本金以外部分建設資金由項目法人(即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根據內地適用法律通過銀行貸款解決。

BIM界网络搜索整理,通过BIM项目的实施,保证了大桥通车的时间。一个世纪大工程,超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