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BIM引入的时候,那个时候,BIM只是个概念,建筑界的朋友还没有几个人知道的,那个时候,大家推动BIM技术非常艰难,直到2014年,BIM界组织的第一届BIM大师论坛后,不断有更多的人认识到BIM对建筑的重要性。
BIM最早出现的时候,局限在模型的建立阶段。最初,会使用软件的人,就可以代表BIM了,这个时候大量的效果图公司说自己是BIM公司。这里面最典型的是水晶石。
然而,随着这个初级阶段的结束,开始了对模型精度的追求;然后,工作重心,变成了多人协同的工作的探索;再然后,BIM模型的产生开始向BIM模型的使用这个方面开始过渡。
于是,这几年里,大家可以看到,软件公司、效果图公司这样的BIM公司已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有设计经验的,或者有工程经验的人代表了BIM服务发展的方向,变成了市场主流。
BIM的两个不同流派
第一个流派,是以独立的第三方BIM咨询机构为主,主要面向施工企业进行服务的各类BIM外包服务公司。这类公司一般由有工作经验的人士担纲主要角色,但没有任何资质。
实际上,如果把施工过程之前的所有准备工作,都作为设计的一部分来考虑的话,可以说BIM现在做的所有工作都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只不过在现有的建筑业体制下,一个整合的设计过程分成了两部分,以系统性为主的施工图设计部分是由设计院来完成,以工程化为主的施工深化设计部分是由施工单位来完成而已。
第二个流派,是以设计院的BIM部门为主,主要面对甲方进行BIM服务的类型。这种类型的BIM部门,一般依托于设计院多年的设计积累与人力资源,拥有设计资质,同时招募施工企业出身的人员,在传统的设计服务范畴以外,向设计“后市场”延伸。
那么,可以看出,BIM服务的第一个核心能力,就是设计能力!而且这样的设计能力,不光光是一个传统的满足设计规范的、系统性的设计能力,而是一个主要导向为满足工程性的设计能力。如果把设计院的传统施工图设计工作当做系统性的设计能力来看的话,那么是需要补充进BIM工程化设计这一角色的。
模型建立起来后,需要如何使用它?
早期只提供一个模型,能够找出碰撞,交给业主,业主就觉得很高大上了。我想这样的事,大家一定都没少干过。但实际上这样的输出成果并不能够对施工现场产生什么具体的有用的指导作用。所以这两年,我们看到所有的BIM服务都在强调落地性。也就是说,BIM可出图性。
有人会很奇怪,原来我们在说BIM的时候,不是在特别强调BIM是一个数字化的产物吗?这样的一个数字化的产物,交付还应该是一个数字化的吗?
没错,那是理想状态,现实情况下,困难很多!比如说图纸审查不支持数字化的图纸审查方式,其次在现场劳作的施工人员并不能够使用好数字化的工具,他们看重的还是最传统的图纸。还有一个原因,数字化的模型到现场施工,是不能作为工程签证依据的,反而拿到手的蓝图才是工程量结算的最重要的依据。
于是乎,BIM服务的能力又发生了一次变化。即模型的制作与加工能力,开始更多的让位于出图能力及现场落地能力,而且这种出图必须能够满足现场的工程性要求。所以,在一个工程里,业主向施工企业提供的BIM图纸优先级是最高的,而施工企业自己外包进行的施工深化所得到的图纸优先级要差一点。当然了,为了施工组织所进行的各类BIM服务,业主是不提供的,是由施工企业自己来完成的。
这就是BIM界小编今天和大家聊的“如何使用BIM建模建立起来的模型”的话题,希望大家踊跃评论,回答BIM界朋友的问题。
在BIM界首页有个小组,这个小组是供大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类似BBS的讨论组,欢迎大家到小组区域提问和解答BIM界朋友的问题。
另外,友情提示,中国BIM培训目前正在崛起,有很多好的视频,可以让大家很快速的上手学习,朋友们一定要选择大的平台,服务器稳定的平台,这样学习更靠谱,也不会花冤枉钱。
文章来源: BIM界
原文链接: https://www.bimjie.com
-
慢慢的将会成熟(0) 回复 (0)
-
BIM咨询机构(0) 回复 (0)
-
模型核心数据是建筑信息(0) 回复 (0)
-
数字审图技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0) 回复 (0)
-
建立模型精度有个等级标准的(0) 回复 (0)
-
现实情况下,困难很多(0) 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