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跟大家一起介绍一点自己在做项目过程当中的一些想法,因为最近的确有很多人一直也跟我谈,正向设计,包含我们在投标的过程当中,很多业主都把这一条想作为我们设计的其中的很重要的一点来落实,那么到底什么是正向设计?
我现在个人的感觉,发现大家很多人对正向设计的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特意今天把这个话题和大家一起聊聊,因为这个属于一种交流。
一、建筑设计的一个概念
建筑设计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它从感性思维的阶段会逐渐演化成理性思维的阶段。当然到了最高的可能会出现创新思维的一个阶段。其实很好理解的是说,感性思维阶段,其实就是我们正常的做方案,理性思维阶段,其实就是我们做施工图,但创新思维就是类似一些大师他们独有的自己的一些风格的界面。
所以那么我们建筑设计本身就是很有一种矛盾性在里面,因为他一下子从感性会上升到绝对的一个理性的状态,甚至还要有一些更高级别的一些融合。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理解他了以后,我们再来理解设计,现在为什么会有很多问题,这个也是我们BIM当时提出概念来说,为了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来的。那么这个问题是哪些?我们简单的大家都可以理解到,第一个比如说阶段性,我们做一个项目,有做方案、做口述、做施工图。第二个有类别性,他有住宅、有办公、有商业,甚至有酒店,甚至有文化中心、剧场、一系列的、功能。那么这两个阶段性的类别性,就已经将我们的设计的流程和类型做了无数次的切割。但同时还不止如此。比如说我们后面的转嫁性叫做幕墙景观,精装修,为什么叫转嫁性?就是说常规的设计院里,目前的工作很简单,建筑结构属于变更,因为项目的原先的一个发展状态,所以很多的专项设计都是交给景观公司,交给幕墙公司,交给精装公司,所以他把一些工作内容转嫁给了他们。那么同时即便自己设计院里面,大家前面也知道就是说建筑结构、水电分这些工作本身也是分离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四个,虽然四个特性,在四个特性都告诉了建筑行当,整个行业里面,他是所有的碎片化的工作模式。那么碎片化的工作模式,其实真正的是限制了我们的业务的一种范围的扩展和一种精细化的一个深度的展示。
由此以来,所以我们很多人就开始提出来,我们要有一个正向设计的概念,因为虽然BIM可以把模型建立,但是大家经常发现并最大的缺点就是跟着屁股后面做,问题也不能很好的解决,最终形成两层皮的状态。所以到最后以后引起的一个变化是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好,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开始展开了,对于正向设计的一种探索。
那么在正向设计的探索过程当中,现有的建筑状态,我们以发生的这种情况,其实大家都可以看得到,叫做我们的二维的图纸的一个主流的表达,他的表达过程当中,他的几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现在的建筑项目规模开始越来越庞大,情境开始越来越复杂,同时参建的单位也就越来越多了,这样的话二维图纸到底还能不能有效的帮助整个项目的推进。其实开始捉襟见肘了。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完全的模型,但是更完全的一个模型又基于二维图纸,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受限会非常强。所以业主越来越急迫于你的病是不是和设计是并轨的。在并轨的过程当中,他们才觉得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的去解决他们所谓的碰到的这些棘手的问题。那么建筑上面的这种多元交叉性的思考方式,其实很早之前,著名的建筑师已经都说过了,我们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将整体问题割裂成一个个独立的问题进行思考。那么在这种过程当中,我们现在就在做这些事情,做了无法让我们的设计去完成的更好。甚至有一些设计的过程,是明明一个很好的项目,最后会不会做坏?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正向设计的概念一直被提起。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理念上来说,其实我跟很多业主也解释过,每个人我也问过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在行业里其实我个人理解,很多业主给我的回复一种叫做二维变三维。这种我个人觉得它像是一个改良的主意,就是我们升级了,我们把原来的二维图纸升级成为了三维的图纸,所以大家会觉得这是一种变化,这是一种正向设计。还有一种正向设计,业主会认为让你模型把二维图给我抽出来,你善不善为无所谓,但是你的模型最后生成的图纸是我马上可以用的。这一种方式其实他有点简单了,但是他恰巧也反映了,想要解决业主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叫做什么?叫做图纸和模型,你是不是一致。当然还有第3种,那是很多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的叫做随大流忽悠。明明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肯定是说我们只要看到别人提这个概念,我们一样把这个概念套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去处理。其实数量也不少。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一直在思考的是什么叫做正向设计?因为我个人来说,做了设计10多年,当了设总很长时间,当了项目经理很长时间。那么在转身做病的时候,其实我的跳动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做了喜马拉雅的项目,我会发现常规的二维图纸根本无法去解决三维的问题。而二维去做太累太辛苦,所以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模式,所以才出来寻找一种出路的做法。所以我个人的理解是什么?设计师在一个不断矛盾中进行的寻求不断平衡的一种方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设计是不是我们常规会说,有人叫功能主义,有人叫表现主义,那么功能和表现是不是就是一对矛盾体?对吧?更不要说,我们在过程当中,造价成本和质量、时间进度和质量,一系列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个矛盾的问题。那么如何建筑师最大的工作,其实就是在这种不同的矛盾当中去寻得。哪一种平衡状态是最适合目前的状态,然后将这种状态去固化,然后进一步的去解决下一个碰到的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的更深的一个理解是什么?BIM的正向设计,它其实是能够主动去寻找到设计问题,并且给予解决的一种方式。它不是单独的说,我坐在设计前面,我是三维简单的概念,它其实是不断的包含在我们设计过程当中的。所以说所有的很多单位都说自己做正向设计,其实他没错,因为他很多环节可能就是这个样子,但他又不是全的正向设计。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希望理解的是一种方式是去把它矛盾能够更好的解决,用这个方式。你在做BIM正向设计的时候,你考虑的目标其实不是单纯的变成三维、单纯的去出头,而是一个更高的价值去管理好项目,去做好所有的设计价值的体现。那么我们才认为这个设计叫做正向设计。我也和很多高校的老师和一些专家一直讨论,其实说起其实挺容易的,我们叫做BIM正向设计,但事实上实施起来非常的难。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好像出图感觉都可以,感觉做什么比你做什么都可以。但为什么真正往下做的时候,问题很大,我总结了6点,大家看一看是不是没有相类似的一种感受。因为第1条它叫做我们的这些问题,来源于,我们传统二维设计带来的一些陋习。第2条,是来源于我们解决矛盾问题的一种方式。第3个是来源于我们对实际项目的解决经验。第4个还有对品质美感的一种培养。第5个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追求,第6个对于标准的理解和执行,我下面会展开。

为什么这是我自己在很多的设计过程当中,一直想的一些问题。我们先来说说第1个,叫做二维设计的惯性,传统二维设计导致关注的一个重心。目前来说叫做出图,而不是解决问题。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在嘉会医院里原来做设计的时候,号称要我们用BIM出图,我们将模型出来、剖面出来,然后我们生成的图纸我们交给设计人员复核的时候,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看到红笔打叉,这都是原始留下的截图,大家是不是发现设计师针对我们生成的图纸,头一件事情是做他们最擅长的出图的审查,比如说标注不准确,这个地方,不应该有标注,高楼就是高楼的,矮楼就是矮楼的。你都标了不行,而有些地方你没有注释,他圈了一大圈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于什么问题?这些都是出图表示的问题。然而我旁边截出来的这两张图,大家可以看到,大家有没有看到他的工字钢已经超出了他的装饰面,但是在模型里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可是我们的设计人员看不到,他们一味的追求你图面的表达,而忽略了整个项目到底有没有问题,这是什么?

其实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第1条,二维设计带来的一些陋习。这个陋习当然是有各种原因产生的,但是他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说出图为大,其他都是小事。

第2个叫做将习惯性的将不成熟的图纸作为资料提供。因为二维图纸,他很多都是图示性的一些表达,所以它有一个什么概念?我不管提和不提?二维图纸都有一个很大的能力叫做想象。所以我即便提给你不是特别精准的图纸,很多工种还是可以开展。但是到了三维状态,到了BIM状态的时候,我们大家是不是有一种发觉,你光给我平面,叫我去做,可能我做不了,因为我缺少 实际方向的数据,但是在原有的设计过程当中,这个不是问题。

它会告诉你我们层高2米8,我们层高4米5,你就去做吧,我下面截了张图,是我们有一个项目当中,短短的一周的时间内,我们收到了50份邮件,这50封邮件,代表的是什么?代表了所有的图纸的体制,很多一部分都是不成熟的,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将这个数据做了另外一次的总结和转换以后,我们会发现什么?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二维图纸结构的边线的控制,剖面的定位以及楼梯的墙土的设置,是集中爆发,所谓不成熟题图的一个关键点,为什么结构它的边线总是定不下来。

为什么?他的坡道总是画不对,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一些关联关系在里面。

那么传统二维设计还有一种工作方式叫做什么?叫做各扫门前雪,只管自己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时候有一个特性叫做什么?我把它总结成自己是专业的。别人是万能的。什么概念?自己的图画得很累,但是要有问题的需要改的让别人解决,我不用解决,这才是我们相应的问题。我们举个例子,我们一个项目当中,这一些是我们用Revit设计的,这是设计在概念方案当中提供给我们的平面图,要我们去完善它,把模型做出来,而完全根据它的效果图做出的立面。 而我们生成的平面图是这个样子,大家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别,这些差别会造就了什么样的问题?第一平立面是完全对应不起来的。我们在沟通过程当中,碰到最多的和设计师的一个障碍是会是什么?我们告诉他这个地方你立面上有一个凹口,但你平面上没有,他平面上要是有的话,可能会影响他的楼梯的布置或怎么样。他第1件事情会告诉我们他的解决方式是什么?他是说你把平面给我改了,立面不要动,想想看,这件事情可能在BIM上面还真的做不到。

我们平面改的立面就改。立面改平面就改。但是这一些的方式是不是二维设计?长期以来带来给我们设计上面一个很大的障碍,包含我们为了让他们给的图,能够让我快速的把模型做下来。其实我们在做正向设计,在做这些东西琢磨的时候,我不敢说我们自己能够是一个完全的正向设计,但是我们至少在这个方面去做了一些研究和一些探索。其实我们很多发现的是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需要和设计有很大的一个交流。交流的工作量远大于你建模型的工作量。两者很多的思考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一点也是就是说我们想要并正向设计的时候,其实它的难度比我们想象中可能更大,其实更多的成本、消耗并不在绘图上、建模上,而时代沟通的上面,那么传统二维设计还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一是拖延,二是甩锅。拖延的目的是拖到整个项目,问题由别人解决,我相信大家如果真的做项目的话,肯定都会碰到这个问题。甩锅设计师,有可能很好的甩过,因为我们都是这种工作模式。我们往前可以说,你设计资料的提供是不全的。你没说清楚。往后可以甩的是,这个东西,我们不负责的,是施工单位管,所以我们前后可以乱甩。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大家也知道,一旦有了这些问题的产生,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反复改动的复杂特性,已经造成了我们很大的一个障碍。因为这个障碍首先它是反复的一个循环过程。其次,这还是一个循环放大的过程,为什么会放大?因为没往下一步牵涉到的专业环节就会放大一次。如果后端的问题在前端没有一点考量的话,那么等他越晚爆发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影响。我们甚至说的牵一发动全身的这种状态,都会在这种模式上进行体现。那么,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正向设计的困难,为什么?我们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项目当中在做,这个项目不大,而且也是一个类似别墅型的这种。但是这个业主叫我们跟我们说它的地形是有点起伏的,要求看一下。当我们帮他的地形做了一些设置,然后发现他现在的方案不是很成熟,有很多地方需要填,很多地方需要挖。等我们将这样的图纸提供给业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没有能力的业主,他看了看这种状态以后,他给的回复是这么烦,我把场地推平算了。所以他就去把场地有坡的削坡,没坡的填起来,统一到一个表格上,这个时候造成了什么?造成了这种符合原有地形的特性的特质,都被抹杀掉。这个时候其实是挺可惜的,有的时候有一些风景,有一些移步换景的景色,可能在设计过程当中都会消亡殆尽。但是业主会觉得他这样做起来比较省时、省力,那么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但相反有一些其他的业主,当我们发现地形又大高差又复杂的时候,有一些业主去敢于去挑战,他发现BIM可以帮他。在这个方面做设计的时候,他就脱离了原有的设计单位,转而和我们优先的去合作,包含着一些地形,这些道路的曲折度,甚至我们上面可能是一些流水坡度的分析,大家可以看,最重要的是他如何在感受这条道路在行进过程当中,依照原有的地形的景色的变化,他根据这些景色的变化来判断以后,整个项目哪边种大的树,哪边做景观、哪边做建筑,我们会发现矛盾问题解决方式的不同,BIM的作用也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碰到是前一种业主,那么你的价值、你的认可度可能都是问题。但是你碰到后一种业主,你可能展示的空间都会大很多。那么还有一些问题,我们叫做对实际项目问题的解决经验的缺失性,其实是很大。怎么说?就是说很多设计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想当然,或者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我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这是我女儿做了一个实验,叫做乌鸦喝水,我们都读过这个书。你们看到我们把弹珠都放满了,水也没有出来。其实有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们认为它是对的时候,其实它并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答案。那么在我们设计过程当中会有非常多的这种问题。所以我们在做很多设计的时候,我们体现正向设计的一个价值的理念上来说,我们不是再把你一个项目的净高做出来,告诉你这里可以,这里不可以,而是想尽办法的去看,如何去了解整个项目,竟然是停车库,那么我们所有的车位是否都是可以用的。它的路径是否成立?他的门是不是能够打开?这都是我们考量的,所以我们在有些项目当中会测试,除了高度有问题的以外,我们会发现接近20多个车位,在开门在布置上都是存在问题。其实理论上来说这些称谓是无效。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大家会发现,如果说我们纯粹的靠二维图纸的去判断很多东西,它是可以放进去,但它实际上的使用是存在的一个问题,所以这个方面还是值得大家一些在探讨的。我们再把这个问题或者在大一点。我们有一个项目在做的过程当中,是由三家设计单位来做,那么三家设计单位,住宅我们觉得没有太大的复杂,我突然间发现,因为我们一家做三家的BIM,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些特性,很有意思,同样凹口里的窗,我们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卫生间的面积也差不多大,宽幅也差不多,门窗编号一致相同,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有外开的上旋窗,有的做了上下的推拉窗,有的做外开的平台窗。那么作为这一个问题,我们统一的一个版本上来说,我自然是要和业主来说,为什么会有三种创作形式?是不是我们做一个整体性的项目?虽然多个地块,那么我们的门窗是不是能够选一个值,最有经济价值或者最有效率的一个值,是不是更好?业主也认为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他说应该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开了个会,结果三家设计单位开始展示他们的本事,来说服业主,他们做的多有道理。最后他们跟我们把业主忽悠到体型、系数各方面不一样,和保温节能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三家的窗就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特性是不一样的。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然后业主也觉得应该是这样。所以不一样。但是带来疑问,我们回去了,我问了节能的人,我们也做了计算,做了这些模拟,恰巧很有意思的是什么?我们节能专业的人最终沟通下来的结果是,我们在做节能计算的时候,窗都是考虑封闭的,所以开启方式不起任何作用。只要你的窗洞大小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计算的结果肯定是一致的。所以这也就造成了一个答案。开解方式不同,对于整个项目选用是否这扇窗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我们觉得这件事情要弄我们就弄清楚,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考量,比如说凹拗口的,这个地方卫生间可能大家考虑最多的就是它的通风量,是不是?换气的次数可以达到要求,让空气更好。作为光照的考虑上来说,我们会发现竟然已经在拗口里了,也不可能有直射的阳光。所以它的特性上也不做太大的考虑,所以我们又特意对它做了一些各式各样的风速的计算,来看哪个窗价值最好。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最后算出来的是平开窗的整体的配合上来的性能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当时算完之后,我们发现又出现了一个情况,大家可能知道规范当中规定10层以上的窗户,建议是不采用对外开的平台模式,但是在我们的风速的测试当中,会发现,其实平开窗的在大风尤其是台风的时候,他并没有那么差,反而比上悬窗要好。所以我们又引申了下一个问题的是概念是为什么我们的规范会规定上悬窗比我们平开窗要好,其实我们现在还没有展开,但是所有的东西往下一旦推进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除非是我们的计算有问题,如果我们的计算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当时定的上悬窗一定比平开窗好的概念,是不是也是想当然悟出来的,或者说我们另外一个角度没有考量到,就是说在生产工艺上,上悬窗的五金件的铰链制作的效果肯定比平开窗制作铰链的效果更好。当然引申还有材料学各方面的原因,我们还没有推进,但是我们一旦会觉得我们对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刨根问底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的矛盾会产生,这也是就是说去理解他,到底为什么的时候,我们需要很多真正的解释,而不是只懂一个概念,否则的话我觉得我们的正向设计是很难真正的一个推进。再讲到下面一点,一个比较开心的搞笑的话题。为什么会搞笑呢?首先第一个我们叫做对美感,对品质的培养是长期又是有悟性的,画面的左边是我一个台湾的朋友,他经常做展示、展览。所以他对这种美感的需求和控制性,有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叫做冠平。当中的这张小图,其实就是他随手买了一点东西摆在台子上,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他随手摆下来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模式,好像是要给别人看和展示,来摆拍的。但告诉大家,这是他随手。放下来,他的习惯性就是这样。最旁边的那张图大家可以看到了,这张图也还好,是不是?这张图是当时我们的业主,因为说我们项目做得比较好,他送了很多东西给我,作为感谢。我叫我们的小伙伴们说,你们把业主拿的东西摆出来,我拍张照,发给业主感谢他。这张是被我们重新摆过的图,为什么说有意思?大家可以知道一下。刚刚摆完是什么样子吗?最近已经靠近清明了,大家有没有知道过,扫墓你摆成什么样子?当时他们摆完的时候就是那个样子,我进去吓了一跳。所以这个时候会觉得对于品质和美感,要做正向设计的话,它是有追求的,他是需要培养的。否则的话很多东西在很多人的眼里是过不了关的,在很多眼里又是无所谓的,所以这才是会设计的人和不会设计的人,最大的一个差别。此外,还有一些特性,我们叫做对新的事物、新的技术、新的方法的追求,他是不应该被停止。在我们长期做二维设计、常规使用一种软件的状态情况下,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对外界的了解,对新技术的了解其实是比较落后。而我们做了现在的这些设计了之后,其实是是应该去了解很多这些东西。我这里有两段小的短片,可能大家都已经看过,但是我是个人是觉得这种模式,这种方式,这种展览展现的模式其实比较适合我们现在的模型,现在的表现模式,但是这些方式一定是你要去不断的去看、去了解。否则的话我觉得你谈不上你的正向设计,因为你的设计没有特性,没有方式,没有展现的力度。我时间的原因我就先转过去,包含类似现在很多的展览空间的这种模式,我们会发现,当你经常出去去看去学习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行业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让我们眼前一亮,而我们的设计确实非常的落后,其实设计应该跑在所有人前面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真的是需要有一种美好的事情,对新的事物的一种追求。好。那么最后讲到一个标准的理解和执行,为什么要讲到这一点?其实前面的几点的问题的解决,它都是一个非量化的状态,要多好它可以有多好,但是你差一点也不影响实质性的内容。但是标准的理解与执行,是我们正向设计当中的重中之重,他是唯一需要量化,只有这些标准,做到位了,那么正向设计,我们现在所担忧的出土的效率出图的质量才可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