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的角度看BIM,但是前提是我并不知道“中国BIM的这条路”在哪儿;学的是设计,研二的时候明确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设计天分,不出意外只能以技术作为一技之长,就跟导师确定了BIM作为研究方(当然了这决定有点草率且太显功利,但我这人诚实哈哈),接下来广泛撒网想投身一些国内BIM应用比较健全的公司去(家境贫寒且从未考虑过出国)最终来到一家国企大院BIM中心,开始接触协同工作模式,管线综合,Revit的建模语言,工作逻辑等等;慢慢了解熟悉之后(因为当时正在写毕业论文),开始纠结到底设计、施工、管理、运维这些过程哪个具有真正牵头的实力,把BIM这个“全过程”推行下去,因为也有不少同学在中建做施工,在甲方做控制,但是直到论文写完,我其实也没能回答自己,反倒是发现了BIM在设计中经常作为噱头和政绩存在,在施工中经常作为迎合政策而存在,问到每个身处这个领域的BIMer都能随便说出一堆BIM无法真正推行的理由,好像在中国目前的土壤之下,BIM的优势也好劣势也好都很难被行业认认真真的看清,或者说没有人去牵头梳理;等到了实际工作,自己有幸在一个项目中履行了BIM牵头人的职责(实习都算才3年BIM实操经验的人就做了牵头人我也觉得可笑),经常收到项目经理或者甲方发过来的专栏文章,例如《VR与BIM结合的项目案例》、《BIM帮你省钱》、《还不知道BIM和施工有什么联系么》、《看这家企业都用BIM做了什么》、《BIM时代来临如何逆袭》blablablabla、但是真的到了你交付BIM模型的时候,甲方的BIM咨询公司或者BIM审核单位就会告诉你,你给我写一个交付标准,咱们在你的审核标准基础上聊一聊,然后看怎么定这个交付标准;且十有八九审核单位也是其他某设计单位BIM中心的哥们;当然了,这样的交接也算是流畅了,当你遇到规划局需要你在方案阶段提供天正T3作为指标校核电子文件的时候,你真的只能是一脸的B了狗了;或者zf审核部门告诉你只接受天正节能出的报告的时候,你真的很想告诉他你现在只有Revit,而Revit的审核报告他又不认,或者说只有斯维尔节能提供你这个转换接口,想问一句斯维尔节能的报告行不行?有点跑题了,切回来,作为一只设计阶段BIMer,设计流程内的这些交接我们抛开不提,设计与施工的交接问题才是更严重的,经常是我管综都快完了,施工合同还没敲定,自然更提不上设计阶段设计与施工的前期配合了;至于后期运维,在哪儿?专业厂家,人呢?

bim就算找得到,也都是一句:“请给我PDF和CAD。”其实有时候觉得,我身边各个环节内的BIMer发朋友圈,很像是我所处的所谓“BIM之路”的真实写照,施工单位BIMer朋友圈是“省属重点项目、国家重点项目BIM应用、XX局BIM亲力打造”,配图施工现场照片及BIM360的截图;甲方BIMer朋友圈是“XXBIM背后的大战略、XXBIM支撑下的大数据平台”,配上一个头头是道的朋友圈分享文章;我自己的朋友圈是“愈发觉得Dynamo不好学、配上某非线性方案dyanmo样图,Revit应用小技巧干货分享“blablabla,自己在看都想删了那种;各行其是,自说自话,这些词估计都不跑题吧;我经历过的几个所谓”全BIM“项目,设计费大概都在几千万,但是自身不规范;交流不通畅;配合不协调;流程不对等;甲方不专业(这个要求可能有点过);等等原因,都会让我觉得甲方的设计费给的不值得;最后绕回来,其实我觉得这都是必要的经历,但是回看美国BIM发展历程,看到的是USACE和GSA这些比谁都务实的机构,摆出的态度也很是光棍“老子就是要省钱,老子就是要快”个人认为我们实行的过程中,歪就歪在了这么个想法上:我想省钱,我也想快点,但是我还想能出去吹个牛逼,这么一对比,省钱和快点就次要了,借用奇葩说里面看来的一句话: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踏踏实实的装B;我记得,看完那期奇葩说,我就莫名的不太想再看了,觉得实在有点打自己的脸;以上,个人看法;不代表BIM界观点。